?蒙古包是怎么來的呢?在蒙古族人民中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神話故事.說的是,“古時候,天宮做了一個叫‘喬日格·夏特德’(傳說中的一種宗教祭品.形狀如蒙古包)的東西,‘騰格里’把它踢降于象古族人民賴以生存的江闊草原的中間地帶。于是.人民遵照‘天’的意志,就仿制了現(xiàn)在的蒙古包……”從此,蒙古族人民才有了安寧、幸福的生活.世世代代在草原上份衍生息,創(chuàng)造出了民族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.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和發(fā)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
古代蒙古族人過著游牧的生活,逐水草而居,這種流動的生活方式使得固定的居住建筑難以適應(yīng)其生活的實際需求,經(jīng)過漫長的歷史衍變,他們逐步對自己的居舍加以改進,最終發(fā)展出一種可移動的適合游牧生活的建筑形式,也就是蒙古包。
?
蒙古包有其發(fā)展、演變的過程:遠古時人們挖掘洞室,沿洞壁用木頭石頭砌到洞頂,再在上面借一些旗木封頂,并在洞頂留一口子,供人出入及走煙、出氣、采光、通風之用。這種構(gòu)造后來發(fā)展成蒙古包的門和天窗。在原始采集時代,蒙古族的圓形拱頂以活樹為支柱,用樺樹皮通蓋,制作簡單。過渡到狩獵時代,由于活動范圍越來越大,畜牧業(yè)開始萌芽。適應(yīng)便于遷徙的窩棚類建筑應(yīng)運而生。過渡到游牧時代,居舍由窩棚變革為帳篷.用樹木做支架并上蓋毛皮。進入游牧社會,支架變成“哈那’,與天窗連接一起,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。也出現(xiàn)了毛氈帳,其形似天幕,用羊毛氈及蓋。據(jù)《呼倫貝爾概要》:呼倫貝爾地區(qū)的蒙古人,因為游牧生活需依水草而居,轉(zhuǎn)徙無常,因而都以住戶作為棲身之所。這種天幕帳篷,可蔽風雪??煞阑⒗恕!翱邚].滿洲語曰‘蒙古博’,俗讀.“博”為“包”這就是蒙古包物呼的由來。宋末元初遼人趙良嗣詩日:.朔風吹雪下雞燭暗穹戶夜色寒,所脈的就是蒙古包。
?
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經(jīng)過千百年采的摸索,尋找適合當?shù)厣鷳B(tài)環(huán)境及自己生存需要的過程中創(chuàng)造出來的一種建筑形式。它融入了中國傳統(tǒng)“天人合一’思想,適合游較民族的生產(chǎn)、生活方式,具有以下優(yōu)點。首先,蒙古包呈圓形,冬季少積雪;其次,蒙古包易于搭建,易于搬遷,易于拆散;最后,建蒙古包就地取材,制作簡便。用自己生產(chǎn)的羊毛氈子,用附近生產(chǎn)的柳、榆為材料,不需大型工具,一般木匠、皮匠、氈匠都可完成。
專題來源:呼倫貝爾旅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