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 ? ?新疆蒙古族,認為山高大雄偉,有通往天堂的道路。
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,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,對神靈的敬畏。蒙古人無論到哪里,他們都以敖包為載體,世代延續(xù)傳承其崇尚大自然、敬畏大自然、保護大自然之樸素的生態(tài)理念。在天山以北(包括天山腹地)草原上,有不少的敖包,每逢祭期,蒙古族都要舉辦祭祀敖包儀式。祭敖包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縮影,與此有關(guān)的一系列活動和禮儀體現(xiàn)了蒙古民族的創(chuàng)造力。祭敖包作為一種文化形態(tài),實則蘊含了許多蒙古族的傳統(tǒng)文化和習(xí)俗因子,對研究游牧文化、蒙古民族發(fā)展史具有重要價值。發(fā)掘、搶救、保護祭敖包,對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,增強社會凝聚力,增進民族團結(jié)和社會穩(wěn)定也有重要意義。
敖包的概念與建造及由來
祭敖包,新疆蒙古人稱“敖包塔克勒格”?!鞍桨币辉~就是蒙古語“石碓”之意,“塔克勒格”就是祭祀的意思。在山區(qū)興建敖包,以石堆成,石少之處則用沙土和樹木壘成。往昔,蒙古人祭敖包的規(guī)模不等,敖包的種類很多,按數(shù)量來分,有單獨的一個敖包,也有敖包群。每個旗(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縣)、蘇木(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鄉(xiāng)鎮(zhèn))都有敖包,有一個蘇木或兩個蘇木共同祭祀的敖包,也有同部落共同祭祀的大敖包。每座敖包都有它的名字。比如清泉敖包,即在河溪源頭或泉水邊立的敖包,比如在賽里木湖畔草原游牧的察哈爾蒙古矗立起的查干郭勒敖包,系蒙古語“白河敖包”之意;阿爾山(溫泉之意)敖包,在溫泉旁立的敖包等等。
祭敖包是蒙古族民間最普遍的一種祭祀活動,一般敖包的形式都是一樣的,即在圓壇之上,積石或堆土為臺。分天祭(衛(wèi)拉特方言為“騰格爾薩胡斯”,即父系)和地祭(衛(wèi)拉特方言為“噶吉爾薩胡斯”,即母系),天祭的地基是圓形的,臺基上面分成大、中、小三層,重疊成圓錐體,再用白色的土粉飾。地祭的地基是四方的。敖包大小、高低不等,在頂部有的還插上樹枝,系以各色布條或插有旗桿,上掛著寫有祈禱詞或繪有天馬圖像的布條及哈達,敖包群往往建在活佛、喇嘛們認為吉祥的山或水草豐美的丘陵。
祭敖包是蒙古族薩滿教隆重的祭祀之一。它源于自然崇拜,即崇拜“蒼天大地”或“天父地母”。在古代,蒙古族內(nèi)就有“九騰格里”的說法。古代,草原上沒有寺廟,敖包成為祭祀物。蒙古族每年的祭“敖包”習(xí)俗,就是由祭天、山、水神等神靈而來的。他們將天地合二為一來祭祀。祭敖包不是單一的祭天或祭地,而是祭各種神靈,是個綜合概念。自十六世紀后半期,蒙古人普遍改信佛教之后,對敖包的祭祀,也由薩滿(蒙古語稱“博”,女薩滿稱為亦杜干)轉(zhuǎn)移到喇嘛的手里。但是,昔日草原上的那些被毀壞或消失的敖包,如今民間又在重修,敖包作為一種文化被積極傳承。
祭敖包的儀式
敖包節(jié)期在農(nóng)歷四月至五月間和秋季。天祭儀式一般在秋天舉行,地祭一般在春天舉行?,F(xiàn)在新疆的各蒙古部落,一般祭祀為酒祭。舊時祭祀儀式由喇嘛、部落頭人主持。祭敖包時,部落頭人和大喇嘛要焚香點火,誦經(jīng)念咒。屆時,牧民都集聚在敖包前。主祭者還要念“祭地書”,該“書”中列舉了大量家鄉(xiāng)的山河名稱,供人們祭祀,以求這些山河守護神給部落賜福。然后各蘇木執(zhí)旗幟列隊,以羊背子、奶食品、油炸果、酹酒設(shè)祭,每人還從敖包附近撿起石頭放在敖包上,或懸掛風(fēng)馬圖、哈達等。然后,由喇嘛領(lǐng)著眾人以順時針的方向繞敖包三圈,參加者不分老少都要向敖包跪拜磕頭、祈求老天降福于人間,恩賜人們平安無事,帶來吉祥幸福,祈求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使大地水草豐盛,五畜興旺。
通常祭祀儀式完畢,就開始進行賽馬、摔跤、射箭等慶典活動。祭祀敖包的食物事后要大家分享。蒙古人視敖包為圣地,路過的人必須祭祀,最簡單的做法是拿一塊石頭放在敖包上,如果帶酒可敬幾杯酒,以此寄托自己的心愿,求得老天爺?shù)谋S印?/p>
專題來源:新疆旅游
?
?